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因中國快時尚品牌Shein(希音)而聲名大噪的廣州「Shein村」,如今正面臨空前挑戰。隨著美國總統川普重啟關稅戰,包括對中國商品最高加徵245%關稅、並取消電商「低價免稅門檻」後,市場傳出Shein計畫將供應鏈轉向越南的計畫,引發當地數千家中小型製衣廠深度擔憂。
Shein之所以能在全球年銷超過300億美元,除了靠極低售價與高度敏捷供應鏈,其背後的「中國製造—直送美國」模式,更仰賴美方開放的「de minimis」(低價免稅)政策。該制度允許單件包裹金額低於800美元者免關稅,使得類似Shein這樣的中國電商平台,能避開高稅負、直接將商品送達消費者手中。
根據《路透》實地訪查,「Shein村」有多家工廠主管透露,自今年春節起,Shein在當地下單量驟減近五成,且部分大廠考慮將產線外移至越南。李姓商家受訪坦言:「這些關稅加徵短期內看不到盡頭,很多工廠不是考慮轉型,就是準備倒閉」。
Shein否認相關傳聞,更以數據反駁上述說法,「目前中國境內合作供應商已由去年5,800家增至7,000家」;然而,業界普遍推測,Shein正採取「雙軌策略」,一方面擴大中國當地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秘密鼓勵部分上游廠商布局越南以分散關稅風險。
特拉華大學時尚與服飾研究教授盧盛(Sheng Lu)分析,「Shein當前模式建立在小批量、高頻率、超快速物流之上;若要成功轉移供應鏈,勢必連商業模式也得同步改造」。盧盛認為,「供應鏈去中化」與「即時時尚」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
目前,Shein已宣布投入100億人民幣發展華南供應體系,但供應商普遍認為,其應變政策難敵地緣政治風險。李姓商家指出,「即便政策利誘轉進越南,實際操作難度不小。我們在廣州一天能出1,000件衣服,在越南要一個月」。目前,部分「Shein村」工廠選擇轉攻內需市場,以撐過外貿低潮;但更多小型供應商已陷入「不是關門,就是出海」的兩難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