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台灣西海岸的泥灘地面積在過去百年間大幅縮減,消失幅度達58%,近十年來泥灘地面積呈現回升趨勢。研究強調,泥灘地對生態系統和水鳥的覓食環境至關重要,呼籲政府重新檢視沿海土地利用規劃,以減少泥灘地的進一步流失。
根據研究,台灣泥灘地在1920年至1950年間曾自然增長,但自1950年代起,隨著經濟發展與人為開發,包括興建水庫、水壩、填海造陸及漁業養殖區等,泥灘地逐步減少。至2010年,西海岸泥灘地消失比例已達58%。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組長林瑞興指出,儘管近年來泥灘地縮減的趨勢已經停止,並有回升跡象,但相較其他地區,台灣與亞洲的泥灘地仍面臨嚴重威脅。特別是中國沿海地區,泥灘地因大規模開發而快速消失,尤其以渤海灣為甚,這可能對全球海岸生態產生更大的影響。
研究進一步發現,目前台灣最完整的泥灘地集中在彰化的漢寶濕地、芳苑濕地及濁水溪出海口的大城濕地。林瑞興強調,在推動綠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應避免對泥灘地生態造成破壞,確保符合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