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一名年輕上班族小琦,因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加上完美主義性格,逐漸出現失眠、肌肉緊繃、坐立難安及情緒低落等症狀,甚至連面對新的工作挑戰也會感到過度緊張。雖然體型勻稱、外表看不出異狀,但實際上她的身心狀態早已亮起紅燈。
主管察覺小琦近期狀況大不如前,主動關心並建議她就醫。經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快樂門診醫師詳細問診後,診斷小琦罹患焦慮症,並建議除了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外,也進行生理回饋治療,作為非藥物輔助介入方式。

經由治療師進行生理回饋儀器檢測後,發現小琦的交感神經活性偏高,顯示其處於高度緊繃與焦慮的生理狀態。透過一系列的肌肉放鬆與呼吸調節練習,逐步幫助她放鬆神經、緩和情緒。治療數週後,小琦的精神狀態明顯改善,不僅恢復以往的活力,也讓周遭同事與家人重新看到笑容滿面的她。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張維紘指出,許多人常以「自律神經失調」來形容一連串非特異性症狀,例如心悸、頭暈、手腳發冷或冒汗,然而這並非正式醫學診斷,而是對身心壓力反應的臨床描述。真正的核心問題,往往是焦慮症。
張主任解釋,焦慮症的成因複雜,可能源自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失衡,也可能與生活壓力、家庭、經濟狀況等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許多患者初期以身體不適為主要症狀就診,但內外科檢查卻未見明確異常,這時便需轉向精神科進一步評估。
焦慮症治療不僅仰賴藥物,亦強調生活習慣的調整與心理壓力的適當管理。生理回饋療法便是一項在臨床上應用成熟的輔助治療方式。張主任表示,透過精密儀器量測心跳變異、肌電圖等指標,可準確了解自律神經的當前狀態,進而指導個案進行肌肉與呼吸放鬆練習。
此療法的最大優點,在於病人能主動參與、學會調整自身的生理反應,長期下來能有效緩解焦慮狀態,並降低對藥物的依賴程度,讓治療更符合個人化與永續健康的需求。
小琦的案例提醒我們,焦慮症並非少數人的專利,而是現代高壓社會中越來越常見的心理困擾。張維紘主任呼籲,若發現自己長期出現莫名身體不適、情緒波動或睡眠品質下降,應勇於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透過藥物與非藥物合併治療、配合良好生活作息與壓力管理,絕大多數焦慮症患者都能恢復正常生活,找回健康與快樂。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