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586/記者侯姵伃報導】
點亮本土語言教育的火花
嘉義,一座深具歷史底蘊的城市,承載著歲月積累的文化紋理。當地的民俗傳統,如「下路頭高空盪鞦韆」,不僅是民間信仰的一部分,更是代代相傳的生活記憶。今年,民生國中師生攜手創作台語繪本《幌韆鞦的上帝爺公》,希望透過生動的筆觸,讓這項傳統在新世代間延續。今日(2日),這本繪本在民生國中活水穿堂舉辦新書發表會,現場不僅有學生分享創作歷程,更安排了讀者劇場、手作體驗等活動,讓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市長黃敏惠親自到場,對師生的努力表達肯定,並強調母語教育的重要性。
從地方故事,看見嘉義的文化靈魂
「嘉義是一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城市,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動人的故事。」黃敏惠市長表示,感謝民生國中的張金龍校長及教師團隊,帶領學生走入在地歷史,以繪本為橋梁,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厚度。《幌韆鞦的上帝爺公》在內容上不僅描述「下路頭高空盪鞦韆」的歷史脈絡,還融入性別平權的觀點,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並行。今日發表會上,學生以流利的台語分享創作心得,展現台語教育的成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母語更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語言,讓孩子用台語訴說自己的文化,是最珍貴的學習歷程。」黃敏惠市長補充。
讓母語成為日常的溫度
這是嘉義市發表的第三本台語繪本。近年來,市府團隊持續推動本土語言教材,並計畫將台語、客語等母語學習資源擴展至更廣的層面。教育處處長郭添財指出,嘉義市的教育願景是「人文第一,科技相佐,精緻創新,國際視野」,這本繪本的誕生正是最佳體現。「孩子們透過圖像與故事,讓盪鞦韆這項傳統活動不只是記憶中的畫面,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郭處長說,語言的學習不應停留於課本,而要融入日常,讓孩子自然地運用、理解,進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
從教室走向社會,文化的未來由孩子書寫
民生國中長期深耕母語教育,學生在台語相關競賽中屢獲佳績,無論是答喙鼓、讀者劇場,抑或是這次的繪本創作,都展現了語言學習的活力。「文化的傳承不能只停留在課堂,而應該走進生活,讓孩子在應用中找到樂趣。」張金龍校長說。指導老師郭乃文則分享,嘉義的文化資產豐富,透過這次繪本創作,學生不僅認識地方歷史,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這段文化記憶。「我們希望孩子能從中體會語言的韻味,也透過文字和圖畫,傳遞文化的溫度。」參與創作的黃苡晴同學說:「從小我就喜歡用台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次的創作讓我更深刻感受到語言背後的故事,也希望讓更多人透過這本繪本,感受台語的美麗與趣味。」
文化,如同盪鞦韆般在時代中擺盪
《幌韆鞦的上帝爺公》不僅是一部繪本,更是一座情感的橋樑,連結過去與未來。嘉義市政府將持續推動本土語言教育與文化傳承計畫,鼓勵更多學校與社區參與,讓嘉義的故事以不同形式傳遞出去。文化與教育,如同盪鞦韆,在一次次的擺盪之間,引領我們更貼近自己的土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歸屬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