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維生素D是人體骨骼代謝的重要因子,可調節血中鈣離子濃度、促進鈣質和磷酸鹽吸收,骨骼、肌肉生長都需仰賴它,長期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肌少症以及降低免疫細胞的調節能力,使得身體容易發炎,因此三高疾病、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與各種過敏都會隨之而來。
根據台灣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近七成台灣成年人缺乏維生素D,即使連日照充足的南部,維生素D濃度也未達標準,女性狀況又比男性嚴重。其實日常補充維生素D並不難,可以從適度的日曬以及飲食中攝取。
太陽到底怎麼曬,才能補充維生素D呢?
陽光中紫外線的UVB是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關鍵,建議曬太陽時間在早上9~10點或下午3~4點,讓臉、手臂、腿或背部曬5~30分鐘,避開正中午的陽光,避免曬傷。每週3~4次,每次約10~20分鐘,但也須注意每個地方的紫外線強度不同,曬過頭反而會增加風險。
另外需注意玻璃、衣物、防曬乳等物質阻擋,紫外線的UVB無法穿透一般的玻璃,所以在室內隔著玻璃曬太陽,是不會合成維生素D的,反而會因為穿透玻璃的UVA光造成皮膚老化。
從飲食中攝取維生素D:
日常飲食可經由富含維生素D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蛋黃、日曬過的乾香菇、黑木耳、豬肝及額外添加維生素D的乳製品等來補充。
此外,若飲食中若含有油脂可以增加32%人體維生素D吸收率,因此調理食物時可以添加油脂或與油拌炒,有助於維生素D的攝取,必要時也可以諮詢營養師進行飲食評估,改善個人的飲食習慣,或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專用營養補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