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藝評:白適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藝術創作不應迴避政治和歷史的難題」,臺灣人民應破除意識形態對立及族群撕裂,珍惜臺灣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民主成果,並以此為動力共創未來輝煌時代。

數百年來,臺灣歷經清朝、日本及國民黨等不同政體的統治,改朝換代頻仍的情況,對這個移民社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及影響。其中最大的問題,即為國族認同與族群融合。「清人」、「日本人」、「中國人」曾經是界定其共同身分的標誌,然而,其彼此間殊死敵對的關係,不僅難以經由政權移轉得到消解,反而更可能成為遭受迫害、歧視的來源。戰後台灣,族群之間的摩擦,最後導致大規模的清算屠殺—「二二八事件」,以及為期超過半世紀的政治壓抑與思想箝制,臺灣人民的命運,自此走向暗無天日的死亡深淵。

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戒嚴時期的結束,政治鬆綁帶來自由開放的氣氛,除了促使臺灣社會興起一連串的尋根、正名與平反運動之外,批判極權政府、推倒一黨獨大的聲浪,此起彼落。尤其是,作為「臺灣人」的自主意識逐漸抬頭,形塑土地認同與族群關懷,已然成為數十年來,這塊島嶼居民價值觀的交集。從「移民」到「住民」等身分上的轉變,可以說正是歷經上述風雨淬鍊而不斷形成的,「臺灣人」、「本土意識」等語彙的出現,更可說是在上述身分認同轉移下,對臺灣土地價值的反思、珍惜與守護的結果。
李素貞女士自幼即展露繪畫天分,其後選擇就讀花蓮師專美勞組,自此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日後投身教育,服務教界歷四十餘年,作育英才無數,然對於創作卻無一日忘懷,公餘閒暇仍創作不輟,至今已舉辦聯展、個展多次,成果斐然。她的油彩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放逸自由的構圖與純真浪漫的筆觸肌理,反映內心深處未加掩飾的澎湃情感。尤其是,創作能量之豐沛、藝術感染力之深厚、想像與生命力之自然流露,以及充滿母性光輝、正義感之畫面營造,共同組成一部令人驚喜連連、拍案叫絕的畫壇傳奇。

此外,她經年刻意挑選政治受難者、社會弱勢者等角色作為創作主題,反映其對社會、歷史的積極參與及深刻反思。作為事件見證者或歷史閱讀者,李女士透過大膽、直率的表達方式展現熱情與關懷,不僅反映「轉型正義」之時代精神,更樹立「為民喉舌」的勇者風範,稱之為藝術界民主女鬥士亦不為過。此種對臺灣戰後種種時代傷痕重新書寫的目的,與其說是審判,毋寧更該說是一種充滿包容、關心與責任的母愛呈現。她自述是以「一位臺灣母親的性格,我以自己的經歷和見解,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社會」,畫面人物的幸與不幸,都來自作者的輾轉聽聞或親身經歷,真實不虛,她選擇了概括承受,並藉此表現藝術家「內心的深刻感受」。

更值得敬佩的是,她一直認為「藝術創作不應迴避政治和歷史的難題」,臺灣人民應破除意識形態對立及族群撕裂,珍惜臺灣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民主成果,並以此為動力共創未來輝煌時代。我們可以說,她的創作已然超越個人式的遣興侷限,而以土地、社群等大我議題作為探討方向,藉由一個臺灣母親這樣平凡的角度,為下一代上了極其寶貴的一課。
原始新聞來源 母愛、母性與臺灣土地關懷 臺灣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