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寵物家庭逐年增多,狗狗早已不只是動物,更是家庭的一員。然而,許多飼主在迎接毛孩前,往往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了解狗狗的行為語言」。專家提醒:「只有先懂狗,才能與狗好好生活。」
台灣動物行為研究協會指出,許多所謂的「行為問題」其實源自於誤解與溝通不良。比方說,狗狗吠叫不一定是攻擊,有可能只是警戒、焦慮或需要陪伴;而咬東西、亂跑,更多時候是缺乏刺激與運動所致。
「如果人類彼此不說話,都會誤會了,更何況是不同物種?」狗行為訓練師表示,狗狗透過耳朵、尾巴、肢體與氣味來傳達情緒,這些行為有其語法與邏輯,理解牠們的語言,是每位飼主的責任。
根據農委會統計,2024年台灣的犬隻登記數突破180萬隻,其中有近三成飼主表示曾遇過行為困擾。為此,各地陸續舉辦飼主教育講座、狗狗行為觀察體驗營,讓民眾在飼養前就能先認識狗的世界。
同時,也有餐廳與寵物友善空間響應這股風潮,規劃「人狗溝通」主題日,邀請專業訓練師駐點解說,推廣人狗共處的新生活美學。
「愛,不只是餵牠吃飽、帶牠散步,更是學會聽懂牠說的話。」專家呼籲,從理解開始,才能真正打造一段長久又快樂的人狗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