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腸癌數字不斷攀升,成為12年來十大癌症之首,民國106年約有1萬6千人罹患大腸癌。然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民眾就醫接受篩檢意願降低,導致篩檢陽性個案未接受大腸鏡確診的情況越發普遍。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呼籲,未接受大腸鏡確診者,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增加了64%。研究顯示,若延遲確診,特別是超過1年才進行檢查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甚至高達2.8倍。因此,國民健康署再次提醒民眾,定期接受篩檢及及早進行大腸鏡確診是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的有效途徑。
大腸鏡檢查延誤,罹癌風險倍增!
台大醫院的研究發現,早期進行大腸鏡檢查能顯著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然而,新冠疫情使得之前篩檢陽性者延遲進行大腸鏡確診的情況更為嚴重。越晚進行確診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愈高,尤其超過1年才進行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是倍增。因此,遵從「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及早做大腸鏡確診」是降低大腸癌風險的重要法則,更要定期追蹤治療。
定期篩檢,維護「腸」健康
考量大腸癌發生高達88%在50歲以上民眾,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成為保護腸健康的重要措施。定期篩檢不僅提高早期癌存活率,還能有效降低35%的大腸癌死亡率。
後疫情時代,健康生活加分
早期大腸癌並無明顯症狀,因此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成為目前最安全、便利的篩檢方式。國民健康署呼籲王英偉署長表示,除了愛護自己,更要提醒親友,50至74歲民眾應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定期接受篩檢,以強化防護力,維護腸健康,同時追求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