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客家人口有90多萬人,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承擔了客家文化發展的使命,《桃園電子報》專訪了客家事務局長范姜泰基,他說明了客家局過去一年大力推動客語向下扎根,以及在客家文化活動上如何將觸角更向外推廣。

客家文化推動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如果客語流失了可能什麼都要滅失,范姜泰基講述他自己的經驗,他表示,從小在台北長大,父母親都是桃園客家人,父母在家裡溝通時都是說客語,他們小孩子都聽得懂,但很少講,剛來桃園的時候其實很沒有信心,但因為小時候客語的基礎,來到客語環境後,發現拉回來好像沒有那麼難。

范姜泰基表示,推動客家事務的核心是語言,如果語言不在了,文化就不在了,所以怎麼讓客語向下紮根、向下傳承,是很重要的,客家局在這裡面花了很多的功夫。

范姜泰基認為,要讓語言傳承下去有幾個拼圖,一個是學校、一是家庭和個人零碎學習時間,若這三塊可以拚在一起,至少可以減緩客語流失的速度,盡可能讓客語在各種環境存續下去。因此,在學校裡面推沉浸式教學、客華雙語教學;在家庭,去年開始推客語家庭計畫,鼓勵在家庭裡各代間說客語;在個人方面,準備做創新的嘗試,結合AI設計出一個系統,讓想在閒暇時對客語有興趣的人,透過這應用程式,以育樂方式來接觸、學習。

范姜泰基並表示,去年舉辦了客語學習創新徵件競賽「有AI哈客松」創意點子大賽,吸引很多年輕人參與,交出不錯的客語學習軟體,這可說是初步試驗,因為今年客家局要執行一個大型客語學習軟體計畫,擔心自行規劃時會有盲點,因此透過比賽徵點子、徵技術的過程,把大家的意見收進來。去年幾個得獎的團隊創意都很好,其中有虛擬男女朋友對話的客語軟體;也有透過輸入個人學、經歷等資料,由AI軟體依照興趣和專業取向生成短文,成為個人客製化的客語教材。

范姜泰基表示,這些競賽得獎的點子,都會成為今年在設計較大型客語學習軟體時的內容條件,他們會要求得標廠商一定要透過AI,而且要遊戲化,還必須要有過關檢核的功能,希望能吸引學習者願意每天上線闖關,增加學習的誘因。
范姜泰基說,去年和一些廠商接觸時,有些廠商的想法是很制式化的,與現有的國中、小客語教材結合,設計成客語學習軟體,但這與客家局現行思考有些不一樣,這種學習方式,學習者要花很長時間循序漸進,而且不能挑,只能照著課程走,與客家局想要推動個人零碎化學習的目標不太貼合。
范姜泰基表示,所以客家局一開始設定這個AI客語學習的軟體功能要相當精確,就是個人化零碎學習,而且要有趣。現在AI可以做的事情比預期的多很多,用手機拍一個杯子,軟體就會告訴你杯子的客語發音,這是AI圖像辨識的基本功能,但客家局需要推動更進一步的,去年「哈客松」就給了客家局很多不同想法。
在幼兒園推動客語教學方面,范姜泰基舉例,今年客家節慶天穿日,他到推動客語沉浸式教學的平鎮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互動,發現小朋友對這節慶都非常了解,還能用客語應答,這就是非常好的案例,小朋友透過活動來了解傳統,過程中老師也以遊戲的方式教學客語。
范姜泰基說明,客語沉浸式教學,學習上要有50%的客語使用量,這不僅在課堂上,包括從小朋友一進來幼兒園的生活學習上都包括在內。另外還有全客語幼兒園,桃園去年有了第一間全客語幼兒園,是位於新屋的新學屋幼兒園。目前全國只有8家全客語幼兒園,推動的困難點在於,除了客語使用程度要達到8成以外,社區和家庭都要有客語的配合,營造客語場境,希望讓小朋友從小有以客語為母語的環境,以後再重新拾回客語的機會就會很高,所以客家局很重視幼兒園這一塊,希望在小朋友2、3歲時埋下種子。
范姜泰基指出,現行沉浸式客語幼兒園無法成為全客語幼兒園的關鍵在於師資不夠,客語幼教老師要有幼教執照,而且要會客語,所以客家局盡量放寬條件讓薪傳師開班,讓有興趣的幼教老師多一些學習客語的機會。